家教网

上海 [切换]   上海家教 24小时在线提交家教需求
shanghai.jiajiaow.com 上海请家教上海请家教热线:400-6766-101
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资讯 > 学习方法 > 中考数学备考:围着“双基”转

中考数学备考:围着“双基”转

【 发布作者 北京家教】
 1把握2008年中考方向

  从近年中考试题来看,不管中考试卷的结构、内容如何变化,但有一点是稳定的,即都着眼于突出考查初中阶段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008年中考数学命题趋势仍将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由此中考总复习应首先定位在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近年“双基”考查的特点,从各板块内容上准确把握数学学科核心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考查,同时注意“双基”考查方式的创新。从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的角度,抓住核心、重点知识,更深层次把握中考“双基”命题趋势,这是有效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使学生摆脱复习困境的前提和保证。

  2近两年中考出题特点

  1.试题源于课本

  中考在“双基”考查方面,具有题量较多,一般放在客观题和解答题的前几道题位置的特点。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为编拟中考数学试题提供了丰富的题源。这类试题较多,形式与课本例题、练习题、习题相似或能看出源于教材的踪迹。

  如广州市07年中考试卷的第1、2、3、4、7、11、13、16、17、18源于教材。

  实际上,中考试题基本是教材中问题的不同程度的变形或重组,因而即使是综合题甚至整卷的压轴题,也能从教材找到其原型。如广州市2007年中考试题最后一道压轴题,可在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的第126页,第20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复习题c组题15小题找到原型。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许多同学在综合题上失分,就盲目地、大规模地做综合题,而对“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复习一带而过。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可取,出现的结果是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并且事倍功半。复习应着重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高楼才能坚固。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只有把三基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能为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因此,作为中考学生,一定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对于基础题决不丢分。

  2.突出数学思维方法的考查

  核心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考试的目的。但是对于核心知识的考查,不是一味体现在难题上,而是体现出数学的精髓即数学思维方法。其中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常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考查学生数学建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广州市2007年中考试题15﹑23题。

  3.注重新增知识的考查

  新增加的内容无疑是中考命题的一个亮点。其考查方式基本走向情景新,贴近时代,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视图与投影、概率与统计、图形的变换;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都是相对旧教材的新增内容。

  对新增知识的考查近年力度不断加大,形式越来越灵活,广州市中考也逐年增加了内容分值。

  复习中,重要的是学生如何通过对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活动化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例(07 湖南常德)图6-2是中国象棋棋盘的一部分,图中红方有两个马,黑方有三个卒子和一个炮,按照中国象棋中马的行走规则(马走日字,例如:按图6-1中的箭头方向走),红方的马现在走一步能吃到黑方棋子的概率是多少?

  对于这一类问题,建议同学们不要把问题想得过难,要尊重题目本身的实际意义,再结合数学思想,从而解决问题。

  【贴心提醒】

  1.“过三关”

  一、过自我关,即改变观念,进入中考总复习阶段。学生心理易波动,这时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防止消极倾向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过双基关,即落实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网络,使自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三、过训练关,即结合知识点和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基本训练,做到训练量适度,课堂上认真听讲,并及时总结,使自己做到做一题明一题。

  2.“求二变”

  一是变题。要善于将教材中的试题、中考试题进行变式,最好在一堂课中从简单到综合进行变式训练,给自己的复习注入新意,让自己感到数学复习内容“旧貌变新颜”。

  二是变评价。在总复习中要将过去只从分数上评价自己的能力,变为从情感、态度、行为等多角度评价自己进步与否。评价还包含对自己复习过程中,依不同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动态评价。可以横向比(与同学比),也可纵向比(与自己比)。从而得到成功的信心或获取不足的信息。

  3.“重二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