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高考是考儿女,高招是考父母。作为亲历者,我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我儿子是2004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他原在省会一所重点中学就读,学习成绩一般在年级一二十名。
我们认为如果正常发挥,成绩可在重点线以上。
考前,儿子要应付学习考试,不可能花很多精力去选择学校,而考后又要估分,因此作家长的就自然而然把这个心操起来。
我们认为,儿子平时成绩高低跳跃性很大,因此,录取分数线可能很宽,从超一流到重点线差一点都要考虑。我们提前半年就开始查看有关高招的历史资料,琢磨出一些门道:按照一定的录取分数线分组圈定学校。例如北大、清华是一组,次前几名是一组,以下每10分圈定一组,一直到重点线下10分。然后在每一组里面根据自己定的标准(地域、爱好、专业排名等)选出一个心仪的学校及几个专业。这样,一旦儿子高考完成估出分数后,即可对号入座填报志愿。综合考虑,我们比较倾向中国海洋大学。
“一模”结果出来后,儿子成绩仅过重点线20多分。他感到还有潜力,结果“三模”比“一模”提高100分。我们的头脑也发热了——向最高目标冲击!
高考后,儿子估分660分。前一年北大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是640多分。埋在内心深处的“北大梦”被唤醒了。人生能有几回搏?填报志愿就冒一下险吧,“报北大”!第一志愿就选择“北大医”。听说中国农大招收北大落榜生,第二志愿填报了中国农大(也是前10名的重点大学)。
出乎意料的是,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竟然比上年提高40多分,中国农大招收“北大落榜生”也出乎事先了解的政策,有名额限制。儿子未被这两个学校录取。我们全家坚定地选择了复读。
儿子到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复读,在班上一直处于中等,我们就逐步淡化了对北大清华的追求。去年获悉港澳地区几所学校首次来河南招生,引起我们很大兴趣,希望儿子被香港几所大学的自主招生录取。先是报名材料被认可,几所大学都发来笔试通知,笔试关也通过了,又陆续接到几份面试通知,面试感觉尚可。
高考后儿子估分640。我们对香港的自主招生抱着很大期望,填报志愿时就备选式地选择了第一志愿报中山大学生物专业(该校虽名列全国前10名,但前一年在河南的录取线正是重点线),第二志愿填报了香港中文大学,因为该校招生政策是“只讲分数线,不计较第二志愿”。
高考实际分数公布,儿子因在平时擅长的作文上意外“跑题”,一下子丢了40多分,我们突然感到天黑了、塌了。随着港澳大学自主招生结果一个个公布,我们的希望一个个破灭。尤其是第一批重点学校公布录取分数线,中山大学由前一年的冷门变成热门,儿子连中山大学都上不成了!家里的空气紧张,儿子听不得他妈妈一点的叹息,气冲冲跑出家门,很晚都没回来。
7月18日晚上9点多钟,电话响了,一个广东普通话的女声传来:“是×××家吗?”我感到了什么,强按着激动的心跳,平静地回答“是的”。对方自我介绍:“我是香港中文大学……”儿子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了!
我悄悄地躲到卫生间,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