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负担让孩子们不想长大
【 发布作者 北京101家教网】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这世界没童话……”哼着这首在同龄人中火得不行的《不想长大》,北京市某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于嘉嘉走在去钢琴班的路上。
“妈妈早就告诉我,要是不好好学钢琴,将来考高中或者考大学就没有加分。别人都加分了,如果我不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于嘉嘉说,其实她并不喜欢学钢琴,甚至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有时候挺想赶快长大的,可一想到长大以后要做那么多事,我真的很害怕。”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一直是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热点,教育部近5年来的一系列规定更是具体到“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不搞排名”、“小学免试升初中”、“不得利用节假日上课”等等。
表面上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减下来了,可他们的心理负担却越来越重。
在近日发布的全国少工委组织的“全队调研奖评选”获奖论文中,一份题为“上海市少年儿童学业负担状况研究”的调查报告(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834名上海市初中学生、小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访问)显示,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非常沉重,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这种负担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主要来自父母的投入和期待、自尊心、对未来的恐惧。
调查中,95%的家长给孩子购买了课外辅导材料,7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补习班。值得注意的是,72.6%的受访学生认为,这些辅导和补习给父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4.3%的人认为这种经济负担很大。在谈到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是否满意时,73.6%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近一半学生担心“自己减负了别人没减,自己会落后”,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自己给自己布置额外的任务。
至于学习动机,研究发现,20.3%的人认为“学生就应该学习,不然也不知道该干什么”,4.5%的人觉得“是家长要我学的,否则我宁愿不学习”,还有5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为将来打算,“学习是辛苦的,但为了以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还是要坚持学习”成了一种普遍的想法。
“一个小学生,居然会考虑到为自己将来的工作而学习,这太不可思议了!”正在攻读人类学博士的王英感叹,“记得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个下岗的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孩子卧室安了个摄像头,时刻监视他的行动,逼着他不停地学习。结果孩子在高压之下反而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王英认为,许多家长整天念叨就业压力、社会竞争,使孩子过早地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甚至从小就产生了心理负担。
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对未来感到恐惧,实际上正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价值观内化的结果,提前让孩子步入社会竞争,给孩子心灵的成长带来极大压力,甚至会导致诱发心理疾病。“现代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而这种竞争已经提前演绎到大学、中学甚至是小学阶段,孩子从家长、老师的教导中深深认识了这个竞争的社会,并把这种将要面临的竞争当做自己学习的动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负担。”
“现在中小学生心理普遍成熟较早,这也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想当班干部,因为他们认为当了班干部就有了权力,就可以管着别人。”在某小学当了多年班主任的刘老师表示,“其实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家长给谋划的,有的学生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里当少先队干部,也就能为将来当官打下基础,于是千方百计找老师,替孩子谋个‘官衔’。”
“孩子会对未来产生恐惧,主要原因是很多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策划未来,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去选择,况且幼小的孩子也没有规划的基础。家长可以为孩子做规划,但应该是在孩子表现出某方面天赋时,帮助其发挥天赋,而不是强行给孩子赋予某种天赋,让他们以勤补拙。”专家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