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网

上海 [切换]   上海家教 24小时在线提交家教需求
shanghai.jiajiaow.com 上海请家教上海请家教热线:400-6766-101
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资讯 > 学习方法 > 谈英语教学中的循序渐进

谈英语教学中的循序渐进

【 发布作者 TC13147

 

  •                                                       谈英语教学中的循序渐进
                                                                      杭州四中特级教师   张璘国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知识都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顺序性特点; 我们还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沿着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练的顺序来进行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既符合科学知识的特点, 也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应当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不能指望一步登天, 也不可能实现一步登天.如果违背这一原则进行教学, 其结果很可能是: 或者学生无法接收和理解所学知识,造成学生厌学、弃学; 或者学生只能获取零散的知识, 这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都将造成很大的困难. 授课时不顾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为了赶进度而省去某些必要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步骤,盲目开教学快车; 命题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出偏题、怪题或难题等做法都是违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不可取的。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应该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这个世界,让学生一点点了解这个世界,最后使学生能够自由翱翔于这个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训练、命题、点拨等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 始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认真设计每个教学步骤, 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就是指这个老师的教学能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了循序渐进。
一.化繁为简
    在讲解某些疑难点时, 化繁为简的做法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我们可以把被动语态句子改为主动语态句子, 把疑问句或感叹句改为陈述句, 把从句改为非从句, 把倒装句改为正常词序, 所有这些做法都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例如: (1)Who would you like to have ________ for it?
      (2)Who did you have ________ with?
A. go    B. to go     C. going         D. gone
学生往往对于第(1)句选择答案A和第(2)句选择答案B很难理解. 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死记这样的句子或这样的句子结构, 效果当然不好. 但如果我们将这两个问句改为陈述句: (1)I’d like to have him go for it. (2) I had to go with him. 并提醒学生注意have sb. do sth.(要某人做某事)和 have to do sth. (不得不做某事)这两个结构, 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这两个句中的him提问, 这两道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省去了许多繁琐且效果不好的讲解。
又如: Finally, we managed to get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_________ of
 which we found lay a beautiful city with a wide river dividing it.

 A. north
B. the north
C. in the north
D. the northern part

对于这样复杂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我们可以将它改为非从句:We found south of the mountain lay a beautiful city with a wide river dividing it. 同时向学生指出: south of the mountain等于to the south of the mountain. 如果学生还觉得理解该句有困难,可以再把该句中found后面的宾语从句改为正常词序,即:We found a beautiful city with a wide river dividing it lay south of the mountain通过这两个演变步骤,学生应该可以轻松理解该题了。
再如:--- You seem to have been warned of the danger a fortnight ago.
--- Yes, and ___________.

 A. so I do
B. so I was
C. so has he
D. so was he 

要讲解这样一道题,直接讲正确答案是什么或通过翻译该对话来帮助
理解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学生还是迷惑不解,他们会问你为什么答案B和C不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将该题化繁为简:
1.在英语中,为了表示说话者或作者的推测,可以在谓语前加上seem, must, may等单词,在理解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去掉这样的单词才是作者或说话者的态度或看法。所以第一句话说话者的看法是:You were warned of the danger a fortnight ago.
2.第二句中的Yes应理解为:Yes, I was ( warned of the danger a fortnight ago).(是的,我已经被提请注意该危险性)。
3.           第二句中and的出现就意味着后面所说的是另一层意思,故应排除选项B。 换句话说,如果选用 so I was(我的确被提请注意过), 应该没有and. 根据前一句,该题答案为 so was he (他也被提请注意过)。
二.恢复原貌
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省略句理解出偏差或理解错, 对此, 最好的解决办
法就是把省略句补充完整, 恢复其原貌, 让学生一目了然。
例如:(1) John spent more than half the money, ________ .
          A. if any               B. if not all   
C. if ever               D. if necessary
          (2) Please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my composition __________.
             A. if not    B. if ever      C. if any    D. if some
例句(1)的正确答案是B, 根据句子前半部分的more than应该是说话者认为约瀚花钱多,填if not all 就符合这个语境。if not all在此意为 if he didn’t spend all the money. 本句的意思是:如果约瀚没有把所有的钱花光的话, 那他也花了一半多。
例句(2)的正确答案是C. 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if any在此相当于 if there are any mistakes in my composition. 因为说话者看不出自己的作文中有什么错误,所以用 if any 而不用if some.
这样做当然比要求学生死记一些省略句效果好,因为学生知道这些省略句的来历,他们能理解这些省略句,实践证明: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活用。由于经常跟省略句见面并试图恢复其原貌,久而久之, 学生自己也会使用省略句了. 
在英语中, 为了避免重复, 经常会使用不同的代词, 但学生对one, the one, it, that这几个代词的用法往往会弄错. 对此, 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是恢复其原貌.
例如:   I’m looking for a house, ________ has a garden.
         A. the one that     B. one that    C. that      D. it
假如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B而不能是C或D,那是无济于事的。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知道:one = a(n) + n.(可数单数) , 而it = the + n.(可数单数或不可数),由此可知,one是泛指或表示类别以避免重复,而it是表示特指,特指前文出现过的那个单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以避免重复。然后,告诉学生:根据本句结构和句意,该句子原本是I’m looking for a house, a house that has a garden(句子原貌)。同时向学生说明,逗号后面的a house that has a garden是逗号前面的a house的同位语,为了避免重复,用one来替换逗号后面的a house. 并且点拨学生,选项C的错误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不能用that引导,换用which就可以了。
. 迂回转换
对于一些较难的语言现象, 不要直接讲解,而是采用迂回战术, 或通过转换结构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 例如, 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使用就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把分词作状语、定语改为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四.适时归纳
在英语教学中, 适时、恰到好处的归纳, 有助于学生更加容易、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从而使学生做到系统地、全面地了解整个知识体系. 这里所说的 适时” 和 恰到好处”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相反, 过早地进行归纳, 过多地提前灌输,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例如, 当讲授到高一英语教材中的 “Nowhere else in the world can there be such a beautiful and quiet place as Ankor Watt.” 这一知识点时, 如果就马上对英语的各种倒装现象进行全面地归纳和总结, 学生不仅很难理解和识记众多陌生的 面孔”----多种从未见过的倒装现象, 而且还会冲淡本课所授内容, 就连本课这一种倒装现象也识记不了. 虽然学生在此之前曾经遇到过倒装语序, 但仅局限于问句, 感叹句和so(也......)或nor(也不......)开头的句式, 因此, 学生此时对英语的倒装仅有肤浅的认识, 如果我们此时能把课文中的这个倒装句跟以前所学的 “nor...”的句式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讲解, 那就既可以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知识, 又可以加深理解和认知本课出现的这一新的语言现象,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当然, 适当的拓宽和归纳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这样的点拨: 在英语中, 以(半)否定词(词组)开头的句子, 其主谓需要像疑问句那样进行部分倒装. 并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来说明: Never will we forget the past. / Hardly had I entered the house when she started complaining. / By no means should the child be left alone. 这样做的效果会好得多. 等到高二(上)后半学期或高二(下)时, 学生已经跟多种倒装语序现象见过面,这时教师再对倒装语序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归纳已经学过的内容,补充少数新内容),就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