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恒:2000年高考状元,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走向七月,走向辉煌
——致高三同学的一封信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你们好!离开省实,走进燕园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但高三那段奋斗的岁月在脑海里依然是那么清晰。一年前,我也曾是你们中的一员,也曾为高考的逼近而心急如焚,也曾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黯然神伤。当我在一年以后再回想那段时光,便发现了其中学到的许多东西,是终身受用的,譬如说独立思考的能力,譬如说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譬如说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和你们一同分享。
先来谈谈学习方法。相信你们经过半年多来的“真枪实弹”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能力、特点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因此已经摸索、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我所说的,仅作参考而已。
在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各科的复习工作已经进行到了一定程度,这时候你首先要做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复习作一个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记住,决不能有任何漏网之鱼!)针对此制定下一阶段的复习计划。
其次,应该仔细研究以前的高考题目,虽说考过的题目不会再考,但熟悉一下高考的题型、题量、难度,细心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摸清出题脉络,还是会有收获的。以语文为例,也许不少同学都觉得现代文阅读中的问答题标准答案总是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偏差,这就需要你多比较一下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别,体会出题的人要求你从哪个方面,哪种角度入手去作答,根据这来拨正自己的答题思路。多做这种训练,你就能形成一种正确的“答题思维方式”了。
第三点是:重视课本。高考题目无论怎么新颖灵活,熟悉教材的人总能从书上找到它的影子。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时时“回归课本”,既不遗漏知识细节,又要从宏观上把握课本的知识框架。碰到一道题,你应该能迅速反应它是属于哪部分的内容,然后从大脑库存中调用出那部分的知识,加上灵活运用,来解决那道题目。熟悉课本,实际上就是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比多做几道习题重要得多。
第四、善于思考。到了高三也许你会发现不少过去特别“潇洒”的人一夜之间变得用功起来,而且你经常会听到诸如某某又做完了一本《××复习题》的令人为之汗颜的消息。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乱了阵脚,不要不顾一切地跳进题海。练习当然要做,但要少而精,懂得“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做一道题是为了学会做一类题,把一道题目研究透彻了,比你做十道重复的习题更加有效。要留出一点时间思考,及时总结,整理。对于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应仔细想想是哪方面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技巧运用不熟练,解题思路不好,审题不准,还是其它缘故。即使是做对了,也应对照标准答案,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甚至是规范一下答题的格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总之,要真正做到每做一道题都有超过题目本身的收获。
第五、“模拟训练”。记得当我第一天踏入考场时,还带着忐忑不安的感觉,但考完第一科语文后,我就觉得:原来高考就是这么普通!现在回想起来,我之所以产生那种想法,是因为我在高考以前已经进行过不少“模拟训练”。这里说的“模拟”,包括做模拟题和“心情模拟”。做一些概括性强、知识点全的模拟题,可以让自己提前适应150分的试题量及强度,并分配一下完成各部分题目的时间;另外,试着在某门科目的高考时段里做那门科目的模拟练习。例如:数学是上午9:00~11:00考的。你便选在一天中的这段时间里做一份数学模拟卷,先对自己说:现在我是在答高考卷了。然后,完全以高考时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例如完成各部分题目的时间等等。多进行这两种“模拟”,当你走进考场,拿起那份真实的考卷时,你感觉到的就不是陌生,而是亲切了。这样,做起来自然也格外顺手。
第六、坚持读报刊,看新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时效性”特别强,这就需要你不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了解一下“窗外事”,处处留心,时时积累。坚持下来,既可以当作一种休息,慢慢地你也能体会到它的作用:例如你在做科技文阅读时不会觉得那篇文章难懂了,又例如写文章时不用老举那些老掉牙的论据了。
说完了以上那些谈不上是“方法”的方法,以下我想谈谈填报志愿的问题。进入高三以来,大大小小的考试相信你们也经历过许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们就应该静下心来,根据自己以往的成绩和师长的建议,为自己作一个定位,明确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并果断地确定一个志愿。志愿一旦确定下来,便不要再犹豫了,“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也许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消息传到你耳中,例如某个成绩和你差不多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