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初三是一个比较关键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初一到初三的所有的知识点进行连接,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综合起来。下面让我为大家总结一下这三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一、基础知识
1.复习和运用语音知识,能认读字的读音,能根据拼写规则,判断注音的正误。
2.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3.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4.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5.了解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了解短语结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动补短语、形补短语)、主谓短语。了解单句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了解复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了解常用的关联词语。
二、文言文阅读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文言实词里有一些词的古今意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学们复习时必须仔细分辨,切实了解它们意义上的差别。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是指内亲(即本族同姓的亲属,包括双亲在内)和外戚(指外族外姓的亲戚);而今义则专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并不包括父母在内。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三、作文讲解
1、能正确理解题意,写作时符合题意
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过好审题关。中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材料、要求(注意)三部分组成:或完全式,三个部分具备;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确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2、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感情真挚”,则是文章的根本所系。感情的抒发要真挚,应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那不过是一块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字游戏。作文要写真情实感,是我们永远需要恪守的法则。
3、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有创意地表达”提出创新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作文创新首推构思富有创意,这是最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从确立主意到运筹思路,从谋篇布局到剪裁材料,从过渡照应到遣词造句,都属于作文构思的系列思维活动。
以上三个部分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部分,希望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减少一点负担,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希望大家抓紧学习自己的基础知识,另外,要多看一些课外文章,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练习阅读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