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亲切温和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回味无穷;老师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老师果断奔放的语言,给学生以激情;老师温柔细腻的语言,使学生内心充满纯真的幻想。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作品的特定情境中,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其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钢琴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者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文学语言,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力图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在讲解乐曲和示范演奏时,要做到音色优美,通过训练、调节,不断变化自己的音色、音质与音量,使语言发音像旋律一样流畅,像音乐声一样动听,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还可以烘托出音乐艺术的美,使学生终身受益。譬如,我在为一个女学生讲解《湖上天鹅》这首乐曲时,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声调变化使学生在短短的半小时课时内较快掌握了中强、中弱、弱、很弱等不同音色的区别,还通过形象化的情境描绘(远处的天鹅,眼前的天鹅,天鹅游走了,歌声消失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同音乐色彩的认识。要上好钢琴课,音乐教师除了要运用尽善尽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表情达意,还可使教师利用学生对肢体语言的反馈信息更迅速地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接受效果。例如,在教学生弹《摇篮曲》时,我就通过轻轻地摇曳学生的肩部等动作,再辅以相关的词语描绘,就能使学生很快地随我一起进入夜深人静的氛围之中,并在轻轻的哼唱中准确地掌握了摇篮曲的节奏与风格特色。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钢琴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本领。由于教师在钢琴教学课堂上是与学生并列而坐合理调控眼睛的视线显得极为重要,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用眼睛对我们说话。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钢琴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譬如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给予回答时,不论答得对与否,都应给以赞许或鼓励的目光,以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当琴声响起时,或欢喜,忧郁,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能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总而言之,钢琴课堂的教学语言艺术应该是生动、形象、变化多端并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应精辟凝练,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中,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