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网

上海 [切换]   上海家教 24小时在线提交家教需求
shanghai.jiajiaow.com 上海请家教上海请家教热线:400-6766-101
您的当前位置: 教育资讯 > 学习方法 > 莫让高三成为空中楼阁

莫让高三成为空中楼阁

【 发布作者 JY21835

     莫让高三成为空中楼阁

                                -------------谈一名高二学生的学业规划

 

考试牵动着每一个高中生的生活,大大小小,复杂多变。如果说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战役,那么每一个深处高三的孩子都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战役的洗礼,大多数人误以为只要在高三的一次次战斗中合理用兵,便可以突出重围。殊不知,再完美的战术倘若没有兵力的支持也是毫无作为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兵养得壮,打起仗来自然给力,兵力不足,时时刻刻都会捉襟见肘。总有人高一的学生问我,高三怎么学?其实我想说,高三怎么学,取决于高二积累的如何。每一个学生高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高三学生最大的工作就是整合,将前两个学年积累的资源整合成用来迎接考试的武器。资源有多少,高二是决定性的,正所谓,厚积薄发。

一、做百家题,取百家之长。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解题思路,或犀利,或扎实,或灵活,或精准。不同的出题者都不同的命题观念,或注重技巧,或强调基础。高三之前,我们经历的考试大多来源于我们熟知的教师,然而,水平再高的教师都有其思维的局限性。作为一名高二的学生,正处于知识沉淀和积累的阶段,务必要使自己的思路和眼界拓宽,这个时候仅仅听取一家之言是不够的。要知道你面对的不是某一次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的试卷,最终的高考试题是成千上万优秀教师思维的结晶,眼界不宽,是驾驭不了这份试卷的。这一点,我既有经验,又不乏教训。

我们不妨先说说教训,我高中的化学老师杨老师是名震吉林省的特级教师,有着一套独到的解题理论,在高二接下我们班之后便致力于他的杨氏理论,一时间,每一个同学都仿佛发现了一部武功秘籍,班级整体学习化学的氛围大幅提升。杨老师讲究做化学,是智者用智,力者用力的事情,每一道化学题目都可以按部就班地去算,然而倘若技巧应用合理,化学不存在真正不好算的题。名师毕竟是名师,曾经参与过高考命题的一代名师,他编出的考试题几乎每一道都是看似了无头绪实则技巧性极强的名题,时不时地还被其他学校的老师借鉴了去。每一次考试,一道道试题叫人拍案称奇,又爱又恨。当时正蝉联两次年级第一的我自然将这些技巧掌握得淋漓尽致,不论多么棘手的题目,当其他人辛苦拼杀的时候,我早已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一时间,如虎添翼。

美好的日子持续了一年,直到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给我泼上了一盆冷水。是的,高超的解题技巧总会帮你在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方程式中辗转腾挪,然而,这种技巧也会让你误以为化学是一门投机取巧的学科。在大多数老师眼中,化学最关键的是基础,所谓名题的确叫人赏心悦目,但高考当中真正考核你的是你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每一种物质性态的熟练程度。那次考试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化学学科综合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拘泥于一个老师带给我们的思维惯性当中。当今教育行业内练习题目,学习方法五花八门,理应博采众长。当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整个高二学年的积累,倘若拖到高三,则为时晚矣。

二、“量”先行,“质”紧随其后

大多数人把高三看作大量做题的时间,认为一年的时间足够把自己的做题量丰富上去,而高一高二的任务就是打好基础。从原则上来讲,这样说是没有错的,然而大多数人对这种理念的理解却是不到位的。首先,高三的时间有限,一年说短不短,但绝不是在这一年当中就足够把所有的题目都囊括进去。试想一下,我们高考的科目有六门,每一门有又分为不同的模块,实则分配在每一个模块的时间并不多。第二,高三的任务不仅仅是做题,为了迎接一次又一次规模逐渐加大的模拟考试,我们要不断地尝试从总体去把握知识,丰富自己的临考经验。所谓做题,做的都是综合题。很多学生就是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前两个学年几乎没有任何题量的积累,对每一个模块的知识理解的都不到位,面对综合题的时候,更不知如何下手。高中的知识,尤其是理科知识,都是以模块和模型作为分类的,拿物理举例:高中物理分为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其中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为选修)五个模块,其中每一个模块又包括不同的子模块,比如力学可以分为运动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每一部分都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模型构成,例如运动学所包含的模型仅仅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五个模型,每一个模型应用的公式和方程都是固定的。看似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划分其实非常清晰,只要我们判断好我们应用的哪一个模型,题目自然会迎刃而解。当然,说起来容易,大多数学生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体系细化到模型的层面上,导致学了公式不知道怎么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我看来,要想提高对每一个模型的认知程度,是重中之重。拿动力学中的子弹打木块为例,这个模型非常强大,题做得多了,你会发现,打木块的可以是子弹,也可以是小球,被打的可以是木块,也可以是斜面,子弹可以钻进去,钻出去也没什么影响。千变万化,应用的都是一个公式,采取的都是一种办法。为何我讲“‘先行,紧随其后,通过量的积累可以使每一个模型不断地冲击着你的大脑,这就好比把不同规格的武器不断地储存在你的武器库中,储存的样式多了,战前准备的时候挑选武器也就显得游刃有余。很多在高三之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到了高三之后突然拉开差距,反应的就是这个问题。有的人面对综合题的时候总是觉得陌生,到处难免顾此失彼,有的人则处处有法可依,有条不紊。而这种差距在高三之前是显现不出来的。

三、站得高,看得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说高二的教学还停留在分模块教学阶段,对于聪明的学生来讲,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有准备的人早已放眼高考。既然我们的知识体系是由不同的模块构成的,那我们应该及时地将每一个模块与整个知识框架串联起来,做到学啊而不忘。阶段性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来把近阶段所学的知识整合到总的知识体系当中,二来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站得高,看得远,才不至于走弯路。以我高二时的学习经历为例,我将我的高二分为高考复习抢时间阶段、物理竞赛准备阶段、自主招生准备阶段。很多同学希望自己能够从自主招生中获得走入名校的保证,然而自招正处于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2015年起已经改革到考后),若占据大量高考复习时间难免是得不偿失的。我在刚刚进入高二的时候就给自己的学习定下了这样三个阶段,除了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之外,提前进入高考复习,为竞赛和自主招生抢下了三个月宝贵的复习时间。最终,我成功地在高考复习基本无损的情况下拿到了物理竞赛省级一等奖和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20分降分,在物理竞赛冲刺期间,我还在学校的高考模拟中获得了年级第三名的成绩。这样的成功和合理的时间分配是分不开的,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只有眼光长远才能在竞争中领跑,临阵磨枪就只能被人甩在身后。

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学生刚升入高中的时候能力都差不多,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高二,因为高二是一个缓慢沉淀和发酵的阶段。太多人把高三的拼杀当作高中最关键的时刻,实际上,每一名学生知识的厚度早已在高三之前就见了分晓。当你欣赏一位武林高手行走刀剑之间的潇洒,请不要忘了他闭关修行十八年的孤独。厚积,而后薄发,聪明的你,莫让高三成了空中楼阁。